森林鐵支路, 火車慢慢走

駛過百年的火車

駛過百年的火車
駛過百年的火車

台灣阿里山鐵路與瑞士少女峰鐵路,
可以說是整個人類登山鐵道史後期的代表作。

人類建造登山鐵路最密集的年代,大約是從1869年到1912年。隨著工業革命後期,需要的原物料大增,1869年美國華盛頓山鐵路,是全球第一條齒軌登山鐵道;緊接著1871年瑞士Rigibahnen通車,之後包括英國(印度大吉嶺鐵路)、德國、奧地利、都是密集於這段時間完成。

不過隨著1903年飛機被發明,人類要跨越地形障礙,有更好的抉擇。1914年~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,航空器不但成為作戰武器,更促使民用航空業發展,坦克車與柴油引擎技術進展,汽車也大行其道。從此以後,全球登山鐵路的發展就沒落了。

在當時日本帝國統治之下的台灣,為了林業資源開發,1912年12月25日通車的阿里山鐵路,除了齒軌以外,幾乎集合所有成熟的工法技術於一身,後來海拔高度還超越印度大吉嶺,1915年締造日本帝國鐵道最高點(塔山站2,346m),以及1934年當時亞洲鐵道最高點(東埔站2,584m)。

 

如今祝山站2,451m,更是台灣鐵路的最高點。而1912年8月1日通車的少女峰鐵路,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,沒有使用蒸汽火車,還創新使用三相交流電的木造齒軌電車,而且少女峰站3,454m,改寫「歐洲鐵路最高點」迄今。

換言之,台灣阿里山鐵路與瑞士少女峰鐵路,可以說是整個人類登山鐵道史後期的代表作。

1912年阿里山鐵道通車初期,為了將阿里山豐沛的林業資源運下山去,是一條以伐木為主的產業鐵道。1920年後應沿線居民的需要,開行混合列車兼營客運。但1945年台灣光復後,由於原始林已過度砍伐,伐木難以為繼,故自1963年起停止自營伐木,標售林班地,改善森林鐵路朝向觀光鐵道發展。

(資料來源:《奔馳百年-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故事》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出版)

向上滑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