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奮起湖, 這邊的人

前任中和村村長—劉柏侯

前任中和村村長劉柏侯
當地人最喜歡找他喝茶談天的前任中和村村長

72歲的地方耆老劉柏侯,除了讀書跟作兵,
從來沒離開過奮起湖。

一生務農的劉柏侯,自認個性淡泊「憨慢」。在這把年紀,他每天上山砍草、種竹,開家小雜貨店。因為曾任中和村村長,當地人最常來店裡找他喝茶、談心說地,好不愜意。

他眼中的奮起湖,劉柏侯形容,「有錢的都是生意人,在奮起湖沒超過10個。」早年,多數的當地人務農,養雞、養豬、種菇,生活是簡約樸素的。

昔日農人種植佛手瓜,成為當地最重要的經濟作物,但後來有媒體報導佛手瓜致癌,導致銷量一落千丈;農人轉而改種棕櫚樹,在塑膠還沒出現的年代,棕櫚製的用具行情優,為奮起湖居民帶來財源及10多年的經濟榮景,直到進口自中國的劣質棕櫚製品,以更低的價格打亂了本地市場;農民後來只好又改種孟宗竹、轎篙筍等,但加工都得再運到山下。

劉柏侯語帶無奈地說,由於奮起湖被政府設定為林班地,只能造林,不能種茶。「而原住民可以種茶,可以蓋農舍,我們卻只能租原住民的茶園種茶,或是為他們打工。」由於農民生活艱苦,許多長輩窮其一生沒下過山。

不過,自從民國90年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成立以來,政府開始積極發展觀光,為奮起湖帶來新生機。劉柏侯當時正擔任村長,也是四處奔走,協助政府開發步道;登山食堂的鐵路便當,也在當時造成熱潮;周邊的居民紛紛聚集本地經商,帶動地方繁榮。劉柏侯形容,「本地原本習慣自給自足的農民,也慢慢學會做點小生意。」

從小在奮起湖成長、如今已滿頭銀髮的劉柏侯,說這座山城有「三好」:空氣好、水質好、氣氛好。他更笑笑說:「這裡人心溫暖,民風淳樸,晚上睡覺,真的都不必關門。」

雖然現在林木已幾無經濟價值,但豐富的芬多精仍為當地帶來觀光產值

劉柏侯則認為,「這裡濕度夠,夏天日頭又不炎熱,四季都適合種花,林務局應該更有計畫地去種植跟整理。」

山櫻花、紫藤花、杜鵑……,除了茂盛的巨木、竹林,說不定未來奮起湖亦能成為百花爭艷的雅緻小城。

向上滑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