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登山食堂

美味在阿里山紮下根,世代傳承的味道,就像這裡的森林一樣,充滿生命力!

伴隨鐵道而生的食堂

登山食堂店門廣場

當你從奮起湖火車站左側出口走出來,肯定第一眼就看到「登山食堂」的招牌,然後挑選一個美味的鐵路便當,慰勞飢腸轆轆的五臟廟。

鐵道販賣2
(翻拍自:翁幸昭 / 1956)

故事得從日據時代的奮起湖說起,伐木業、火車運輸、山區特產相關產業興盛,又位居整個大阿里山的中心位置,使得當年的奮起湖成了最重要的交通樞紐,人來人往、絡繹不絕,商業活動頻繁。林志忠的曾祖父、也就是第一代創始人,在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時,便來到奮起湖這中途大站的鐵路旁,無攤無店地,賣起包子、饅頭、麵飯、小菜等。

民國50年左右,伐木業衰落,政府開放鼓勵觀光,旅遊業興起。因為搭乘火車從嘉義平地的北門站出發到達山上的奮起湖站時,大約是中午時刻,旅客到此時通常肚子已經咕嚕嚕地叫著,於是登山食堂開始改以販售便當與小吃為主,成為奮起湖販售鐵路便當的始祖

由於生意很好,其他業者相繼跟進,繁盛時期奮起湖有20多家便當業者。直到阿里山公路開通前,便當生意一直很好,奮起湖因此有了「便當王國」的稱號。

登山食堂在民國66年左右重新整建,增建住宿部分「今日山莊」,轉型成為提供住宿山友的合菜餐廳。所以民國六、七十年代,正值救國團活動熱潮,知名的「溪阿縱走」、「奮瑞草健行」等活動,無數學子曾住宿今日山莊,吃登山食堂的拿手山菜,留下青春的印記、輕狂的回憶……。

但民國71年,阿里山公路正式通車,曾經是遊客搶購的便當,一夕間生意一落千丈,許多業者不支紛紛退出;直到民國90年因為觀光再次興盛,奮起湖重新恢復成今日人氣暢旺的樣貌,其他業者才又陸續加入,而形成目前熱鬧的老街。

奮起湖老街

奮起湖便當創始店

既傳承 又創新

登山食堂林志忠

登山食堂第四代的林志忠

「無論是100年前的任何一天,或是今天、明天、後天……,我希望踏上這座山的腳印是新的,而品嚐的感動卻是一樣的!」

從最早店裡的阿嬤流傳下來的好手藝,到了年輕一代的手上,更加發揚光大,目前由第四代的林志忠經營管理。

他為老食堂注入許多新創意。例如,為了讓每個旅客探訪老店時,能夠體驗到奮起湖站的樂趣,讓過去的回憶,成為現今裝飾的一部分,登山食堂整個外觀仿照鐵路售票亭,吸引許多遊客駐足,拍照留影。

而且,買便當前還要先買票,票面上有「列車長」、「機關手」、「光復特快」等車種名稱,每一種名稱都代表了一種便當的名字,譬如「列車長」就是軟燒肉便當,「光復特快」是香炸排骨便當,「機關手」則是桂花茶葉滷雞腿便當。

店內一共有7種在地特色便當,主菜色都是以阿里山鐵道的相關人事物來命名,以紀念這裡曾發生過的故事,也將鐵道文化融入餐廳裡。

喜歡火車、感念火車帶給自己許多故事的林志忠,雖然近年生意愈加上軌道,卻不以賣便當賺錢便滿足,他更想做的事,是讓旅客們不只在奮起湖「休息片刻」,而是逗留更久,深度認識奮起湖的豐盛之美,讓這裡的人情、歷史能傳播廣遠。

所以踏進店內用餐,舉目所見,處處可以看到主人私藏的火車模型、火車木雕作品、充滿古早味的昔日庶民生活用具等,還有各處搜集而來的早期鐵道相關照片,訴說著奮起湖的風華歲月,更是鐵道迷一定要來探訪的所在。

一邊面向高山雲海,一邊緊臨百年森林鐵道,「登山食堂」這家老字號,來自過去,駛向未來,也將像高山火車一樣,爭氣無畏地繼續向上前行!

向上滑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