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的曾經, 走進奮起湖

橫跨一世紀的阿里山森林鐵路 2【興起】

通車初期,阿里山森林鐵路還是以運送木材功能為主

1937年,日本訂立「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」,
搭阿里山森林鐵路登新高山,成為了日本昭和時期的國民運動

上次說到1912年,阿里山森林鐵路在日本台灣總督府的修築下正式通車。通車初期,阿里山森林鐵路還是以主要規劃的功能 – 運送木材為主。直到1918年起,因應了沿線居民的需求,除運載木材與貨品以外,並以貨車改造的代替客車來提供旅客便乘,這就是阿里山森林鐵路客運的濫觴。

1920年起,日本政府取消營林局,改設立殖產局營林所,並開始由殖產局嘉義出張所北門修理工廠開始打造專用客車,已開始增開客貨混合列車來兼營客運生意。藉由阿里山森林鐵路運送旅客及民生物資,使原本為伐木興建的鐵路,更肩負了山地與平地間交通的功能,同時確認用了直到後來柴油車頭都還在執行的,以推行的方式上山的行使方式,這也使得阿里山森林鐵道的營運作業,就此步入正軌。這時,阿里山森林鐵路已經逐漸脫離森林鐵道的產業角色,成為平地通往高山的交通運輸路線。

1926年日本昭和元年起,阿里山森林鐵路開始日益繁忙,隨著1933年阿里山鐵路繼續修築到新高口,阿里山鐵路的營運,開始出現「嘉義到新高口」的直通列車。早上9:38由嘉義出發,下午4:00抵達阿里山沼平車站。4:10再出發往新高口,5:25抵達終點。這個班次,進一步方便了要登當時稱為新高山的玉山登山客,讓登山客能前往山莊過夜,隔天清晨攻頂玉山。

1935年之後,因為日本軍國主義日盛,台灣阿里山上優良的林材,不但大量輸出至日本靖國神社作為建材,還因為1937年12月17日,日本訂立「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」之後,使得前往新高口登新高山的遊客,絡繹不絕。這時,搭阿里山森林鐵路登新高山,成為了日本昭和時期的國民運動。包含日本內地的遊客組團前來遊覽,這也成為台灣在日治時期鐵道旅行的首要景點。這樣的榮景,直到1941年二次大戰爆發之後,就暫時畫下了句點。

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歷史雖說到了二次大戰爆發後。但是,阿里山鐵路的沿途之旅卻來到了途中的最大站-奮起湖。這個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中點站,且被譽為南台灣的九份的奮起湖,早年以老街、便當和四方竹聞名。這個位於海拔1405公尺的山城,屬於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。雖然地名中有「湖」字,但是旅客來此地卻遍尋不著湖。事實上,奮起湖的「湖」字,為閩南語中低窪地之意,加上山城東、西、北三面環山,中間地勢低窪低平,形如畚箕,雲霧環繞時如山中之湖,故而舊稱畚箕湖,之後再改為奮起湖,有奮發圖強之意。

由於奮起湖車站,若從森林鐵路的登山路段竹崎站算起,恰好為山地路段的中點。加上車站周邊佔地面積較為廣大,除了是鐵道沿線最大的車站外,也是全線唯一擁有雙月台的大站。使得早期森林鐵路客貨運列車都會在此上下山交會。早先蒸汽火車行駛速度緩慢,從嘉義到阿里山一趟路程往往需要七八個鐘頭,因為旅程遙遠,用餐的問題往往變得非常麻煩。而火車行駛也多半接近中午用餐時間,使得蒸汽火車頭在奮起湖站添水加煤之餘,司機工作人員也可稍做休息,旅客也可以利用此段空檔解決民生問題,造成奮起湖車站便當產業便應運而生,因此也造就了奮起湖的「便當王國」聲譽。

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,最早發展的老街是從文物陳列館一帶開始,也就是俗稱的「下腳店仔」,是奮起湖商家最早聚集的地方。當前在阿里山公路、鐵路未開闢前,這兒即已略具雛形,可說是條百年老街。後來火車站附近的商家逐漸發展,火車站下方有一條500公尺左右的老街,街中的店家販賣特產,例如當地的便當、豆腐和糕餅等美食,總是吸引不少遊客購買。由於旅遊興盛,這條台灣海拔最高的老街也成為許多人旅遊阿里山必訪的地點。

向上滑動